化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化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教学反思1本节课为必修2和选修4的整合教学,教学中,教材的处理比较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把握的很好。开头以实验来引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实验现象比较明显,学生也比较容易直观地感受到热量的变化,在分析化学反应吸热,放热的原因时,结合图片来讲解,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学生容易接受。课的执教过程中,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投入到课堂中来。但课下通过学生问的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对从键角方面来计算反应热这块,原因是学生对物质的结构式把握不好导致的,以后教学中需加强学生对物质结构式的把握以及从键角方面来计算反应热这两方面的练习。
本节课主要讲反应热计算的典型专题,课的设计中,先讲课本上的三道例题,虽然课本中讲解的比较详细,可我觉得课本中的解题思路不是最好的,因此在讲解时,我寻求学生最易理解以及常用到的方法进行解说,如:例2,我不用课本上的这种解题思路,而是采用燃烧热的计算公式,套用公式,题很快就算出来,学生也易于理解,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制定符合学生的认识的教学规律。
在讲解例3时,我先给出解题思路,接着运用叠加方法来进行运算,并强调①当反应式乘以或除以某数时,ΔH也应相应的乘以或除以这个数。
②反应式进行加减运算时,ΔH也同样要进行相应的加减运算。
③注意删除过渡物质。课后还专门设计了一道类似的题型给学生练,目的是为了巩固这种解题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练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数学运算不过关,需进一步加强巩固。
化学教学反思2一、高三化学复习课的普遍现状
高中三年,以两年时间完成新授课,花高三一年时间复习,是国内各中学现阶段普遍的做法。通常一学年的化学复习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课本顺序回顾整理知识点(大约4至5个月),第二阶段就高中化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小专题复习(大约2个月),第三阶段综合练习、模拟训练(大约1个月)。每个阶段都会辅以大量练习与测试,基中不少是重复性练习。
在这三个阶段中,耗时最长的是第一阶段。而以“炒冷饭”的方式进行一轮复习是常见的做法。在这轮复习中,教师通常会帮助学生梳理已学知识,课堂上教师讲解知识点、讲解例题、组织化学方程式的默写、测验等,学生听课、填写讲学案、做练习等。这样的课堂往往没有真正的师生互动,没有化学实验,没有真实生动的“情境”。
二、对高三化学复习效率的几点质疑
以上复习的现状特别是一轮复习的现状,是师生们都觉得枯燥无趣的,但 许多老师“无奈 ”而“认真”地做着,因为觉得那是“有效”的、“必须”的。下面是几点普遍的看法及笔者的质疑。
1. 掌握基础知识是综合应用的前提,所以梳理知识点是必须的。
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才有综合应用这并没有错,但有几点值得思考:①教师对知识点的梳理、归纳能替代学生的复习吗?学生仅是填写讲学案和默写化学方程式就能有效地促进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性回顾了吗?从众多高三化学复习课堂的现状看,通常是教师准备得辛苦、讲得卖力,而学生无精打彩,多凭意志力在维持学习。教师讲得高效并不等同于学生学习的高效。学习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事,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一切的高效都是“零”。②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工作一定要在课堂上由教师帮助完成吗?作为十七八岁的高三学生,所有知识点都是学过的,完全有能力自己整理、回顾,而整理的过程也是理解知识框架及知识间联系的过程。由教师替代学生完成,看似省时高效,实则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应当用于完成更有挑战性、更有价值的学习任务。
2.高中化学新课程设置的三维目标在高三复习课中是空洞的,至少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应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纸笔测试并配有标准答案这一评价形式确实使得强化知识点、强化习题训练的方式是有效的。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如果没有情感的调动,没有积极的参与,何以达成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呢?我们化学复习的现状是不是更多地关注了知识本身,如知识点的回顾和知识体系的完整,而忽略了学习者本身?知识本位的复习课是否该转变成人本位的复习课?
三、改善高三复习课效率的几点策略
1. 保持复习课的新鲜感——话题式教学设计
复习课的新鲜感来自于对复习内容的重组与整合,不适宜再如新授课那样按模块分开复习,如何整合?寻找一个话题,设置一系列涉及到各模块的问题应当是可行的做法。例如,复习了钠的性质后,设计如下问题:将金属钠放入盛有下列溶液的小烧杯内,既有气体,又有沉淀产生的是:A硫酸镁溶液B氯化钠溶液C硫酸钠溶液D饱和澄清石灰水E碳酸氢钙溶液。通过该题,可得到钠与可溶性盐溶液的反思:盐溶液中投入钠,先考虑钠与水的反应,再从一下几方面考虑1、水的减少对溶剂质量的影响;2、生成的氢氧化钠与盐对否反应;3、生成的氢气对装置的要求;4、反应放热,对实验环境的影响或对溶质的溶解度的影响。在这里,涉及到对反应体系中反应实质的认识,对反应中反应热,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溶质与溶剂的关系的认识。
2. 复习课应超越对具体事实的认识——进行概念性思维
化学学科的具体事实十分繁杂,这也是中学生对化学学科感到学习困难的原因。过去的复习,往往更多关注对事实(物质性质、具体反应、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等)的掌握,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超越对具体事实的认识,进行深层的概念性思维的能力。高效的化学复习课,应当将教学的重心从对事实的记忆转移到在事实基础上的深层概念理解上。因为深层的理解力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必须的。
例如,复习了钠与水的反应后,设计如下问题:将一小块钠投入分别投入盛A水 B乙醇C稀硫酸的三个小烧杯内,反应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解释反应速率不同的原因?钠与上述三种物质反应的实质都是钠与H+间的置换反应,H+的浓度的大小决定了反应的快慢,由三种物质电离H+的能力可以知道H+浓度的大小,从而解答。真实的化学反应体系的情况是多么复杂啊!在这里,对反应体系中实质的认识,多因素地综合考虑复杂体系中的问题等都是超越了具体化学事实的深层思维,它对学生今后是否能处理未知的新问题有极大的影响,应当成为一种思维习惯。
总之,教育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愉快的学习体验是人健康发展,特别是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我们似乎更多地强调了学习的刻苦而忽略了学习的乐趣。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合谐统一的,我们无法忽略情感的体验、过程方法的理解而直奔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由于高考评价为纸笔测试,所以高三的化学复习更易让教师产生一种错觉:急切而目标鲜明地进行复习、应试,那就是高效地教学。这种急功近利 ……此处隐藏11550个字……方程式
设计意图: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
B级问题三:NH4Cl溶液为什么呈酸性?
c(H+)和c(OH–)相对大小盐溶液的酸碱性盐溶液中的粒子有无弱电解质生成相关方程式电离方程式c(H+)和c(OH–)相对大小盐溶液的酸碱性盐溶液中的粒子有无弱电解质生成相关方程式B级问题四:NaCl溶液为什么呈中性?
B级问题五:1.盐类水解的定义:水溶液中盐电离出的跟水电离出的生成的反应。
2.盐类水解的实质:盐电离出的与水电离出的结合成,水的电离。
3、盐类水解的条件:①盐必须溶于中。
②盐中必须含有离子或离子
B级问题六:盐类水解规律
⑴有就水解;无不水解;⑵越越水解;都双水解;⑶谁显谁性;同显中性。
例:酸性:乙酸碳酸次氯酸
水解程度:乙酸钠碳酸钠次氯酸钠溶液碱性: CH3COONa Na2CO3 NaClO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分析,总结类推,让学生强化基础知识,关注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不同水解类型的理解和记忆。 4、课堂练习课后作业
见课件
设计意图:提供反馈教学的信息,培养强化学生的对比归纳类推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
反思一:课堂还可以更高效
提前给学生发了导学案,然后收上来批阅,也就是在讲课之前,对学生已非常了解,能够有针对性的上课。在学生分组答题的过程中,一个小组答一道,存在忽略其他同学的情况,同时也存在一个小组同学只关注自己的问题,而不去探讨其他问题。此外,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适当的链接高考题,这是我在本节课做的不足的地方,也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反思二:加强课后练习,能够让学生掌握的更好
课后练习,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该让学生多说,然后让学生总结,隔段时间复习。
化学教学反思144月29日,我在178班上了第三单元复习课。复习课的模式是我们组自去年开始探索的“先进行课前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展开课堂复习,一段时间后再把课前诊断中出现的错误改头换面再次检测。”
4月28日用15分钟检测(使用单元自查),收了1组半学生(16份)的试卷批改、统计。从诊断结果来看,该班学生对于微粒的表示法、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这两个方面的知识漏洞较大,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尚有一定遗漏。因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1、认识原子的结构,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2、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掌握微粒的表示方法。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
前面的复习课都在用这种方式,学生已适应。授课方式还是我惯用的一对一地提问交流,提问中发现问题,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我一般会提问课前诊断中出现错误的同学)。学生在课堂表现得很积极、踊跃,特别是砸金蛋一环节很受学生欢迎。一节课下来,我在同学们脸上看到的是意犹未尽、是喜悦。他们的表情告诉我,我的教学目标达到了。
去年我们第一次尝试,吴老师听课后肯定了这种做法,给了我们前行的信心。今年,我们依然坚持,相信会做得更好。
化学教学反思15常听有的老师说课上这些题都讲过,一考还是不会,真气人。有的知识虽然老师讲过了,但一些孩子只能掌握百分之二三十,甚至于有些孩子一点也没掌握。针对以上情况我尝试了一些办法,效果较好的有以下几点,仅供大家参考。
一.重视课堂导入
教师能否在上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以“二氧化碳”这一节教学为例,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1)在电影、电视里,你常常看到一些云雾缭绕的幻景,它们是怎样拍摄出来的呢?
(2)进入久未开启的果窖、菜窖前,为什么先做灯火实验?
(3)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为什么会出现浑浊等等。又如,“分子”一节开门见山地问1+1=?然后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1+1≠2究竟是怎么回事?
学生纷纷猜测,他们对此困惑不解,希望知道其中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课堂的学习气氛就比较浓,注意力也很集中。在此我用的是设疑的方法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可以诱发认知探究,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教学活动之中。
二.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
主体教育思想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必须通过学生的参与来实现。而所谓学生参与,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身心地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面的广度和参与的机会出现的频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有句名言说得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还可以精心设计提问,注意提问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多问“为什么”,少问“是什么”,引导学生时时处于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状态。总之,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的结果,更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参与的状态,使学生在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
三、重视锤炼教学语言
教师传授知识,教育学生,主要靠语言来实现。教师的语言只有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逻辑严密,才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抓住进而打动学生的心。所以,教师在语言表达中既要注意准确性、又要使其富于艺术性、要有感召力,有激情,有鼓动性。
四.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试想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他的学生,那他也就不可能关心他们的学习;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和自己的任课教师有对抗情绪,那他就会厌恶这位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直接影响这门学科的学习成绩。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让学生愉快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主动的接近学生,了解学情,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全部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主动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