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问题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行程问题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1关于线段图学生接触得不多,但是有所了解,昨天让学生完成了本节课的预习作业,早晨看了一下,发现大家还是喜欢用列表的方式解决,我想原因有两个:一是列表法曾经学过,二是列表比画线段图要简单得多。但是,简单的列表,并不能清楚地呈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更无法体现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今天的新课上,一定要让学生体会画图的优越性,不能只图列表简单,要从解题的实用价值出发。
早读课上正好有时间,就把预习作业先解决吧!我先把学生的列表和画图呈现出来,然后根据题意让学生指出图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有我完善画图,接着我把题目隐藏,让学生看图和列表试着编题,这时学生初步体会到画图的优越性,然后试着用两种方法解决,居然连金燕同学也能准确地列式,然后我就让学生谈谈两种方法给你的感觉,虽然画图麻烦些,但还是很值得的。
有了这一铺垫,新课就轻松了许多,但是也发现了比较有趣的问题:许多学生画线段图是从局部着手,逐渐拼成完整的线段图,我就发挥了示范作用,知道他们应该从整体考虑,然后根据题意进行分割,逐渐表示所有的条件,应该有一中宏观的眼光。这一示范的效果还是可以的,课堂练习中我让学生解决了两道简单的形成问题,在巡视的过程中,基本没问题。拓展性的习题只能另找时间了。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2这节课,我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在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这节课的设计,注意遵循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利用课件创设学生的家离学校有多远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提:用来表示每分钟、每小时行的路程叫做深什么?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以后的学习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时空。
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也实践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其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重视知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老师创设性的使用教材,在生活当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数学有机联系起来。如:分层练习中的闯三官:帮我找到合适的答案、我会编题、你可以任选一题解答,这些练习既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由于学生以前这一类问题接触得比较少,对于路程、速度、时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还不够熟练,还要多加强练习。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3在数学应用题中行程问题是常见的,这节课我把行程问题中学生易忽略的问题、难理解的的问题作为重点来分析。行程问题所需的条件就是,速度、时间、路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实际入手,同学们从家来到学校,走这段路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你的速度是快是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计算。不管时间、速度、路程怎样变它的关系式都是 路程=速度×时间
小明家在学校的西边,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20分钟,每分钟走12米,小华家在学校的东边,小华从家到学校要走20分钟,每分钟走15米,从小明家到小华家须经过学校,问从小明家到小华家一共有多少米?
分析:条件、(1)小明速度是每分钟走12米, 条件 (1)小华速度是每分钟走15米,
(2)小明时间20分钟, (2)小华时间20分钟,
中间量:小明从家到学校共多少米? 中间量:小华从家到学校共多少米?
关系式 路程=速度X时间 关系式 路程=速度X时间
12×20=240(米) 15×20=300(米)
问题:问从小明家到小华家一共有多少米?
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小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小明家到小华家的路程
240+300=540(米)
12×20+15×20=540(米)
运用乘法分配率(12+15)×20=540(米)
用文字表达算式:两人的速度和乘以时间等于路程和(学生表达)
答:从小明家到小华家一共有540米?
有了这样的基础给学生逐步增加难度。如果小明现去小华家已经走了10分钟想起忘带了故事书,返回家中取,再到学校和小华碰面,这时从小明家到小华家共多少米?
学生的解法:10×12+540=660(米)说明思路:就是说小明多走了是10分钟的路程
这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点是相距 两人的路程和=两地的距离、两人的速度和乘以时间=两地的距离。引领学生怎样灵活的运用数学公式。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4在新授行程问题的时候,尝试用新基础的理念进行实践教学。但是在课堂的实践过程中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现在把实践后的反思和感受记录下来。
一、放得开、收的快。
“行程问题”的教学一反严谨、步步到位的传统教学方式,而采取“大放”策略——全面铺开,让学生自主建构。但是鉴于学生对知识准备的估计不足,还有课堂调节的方式不够完美,可能会导致没有完全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集中体现在“收的快”上。不能超越课堂,无形之中收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束缚,在课堂上不敢大放手脚,学生还意犹未尽就硬生生的收了回来,从而没能真正的进行“开放教学”。
二、细节处理不到位。
课堂教学的一些细节部分讲解不够到位,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出现个别的偏差,特别在“速度单位”这一教学环节上,概念呈现过早,导致学生理解不透,影响了以后的知识迁移。
三、教学思维“迁移”不够
说到教学效果,我们不得不关注教学思维的“迁移”,这也完全符合理论联系实践,知识运用于实际的原理。课堂中学到的教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实际生活,应该说大部分同学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基本上可以运用“行程问题”
中的有关理论、有关公式算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也存在少部分同学还停留在课本当中,停留在课堂之中的现象。这和我们新课程理念是有一定的偏差的。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5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如下几点体会:这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有关两个物体运行的比较复杂的行程问题.
首先让学生演示小明和小芳在学校相遇,让学生理解运动方向, ……此处隐藏4758个字……列表格的方法以前专门有学过,二是画图的方法比较麻烦。所以在新授的时候我重点讲了怎样画线段图,如何把线段图画的比较准确、美观。
虽然今天的教学内容并不难,只是相遇问题和相背问题,但在练习中却又生成出许多新的问题,如:环形跑道、追击问题等。而如果仅靠课堂上学的知识,学生是很难独立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当出现新问题的时候,有很多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我只好请学生上台直观演示,效果还行。
明天的练习课应该把行程类问题整理一下,然后再加强练习吧。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12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千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路程那么明确,不像时间那么常见,并且速度的单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学生们从未见过,因此,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设计理念:
1、以学定教,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学生对这个课题已经知道多少、有多大兴趣、能否自主突破、存在哪些障碍?如何做能协助学生轻松、有效的实现目标?这些是我进行教学方法设计的出发点与着力点。
2、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教材素材为主载,以学生情感的升华为主旨,以趣味性的故事情节和多媒体资源的声像图为辅的原则,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抽象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主要是从“速度”这个难点也是关键点入手,“限速80”的标牌,让学生初步感受车的速度就是车行驶的快慢,了解速度的单位是“千米/小时”,揭示主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主动参与,认知概念
1、引探:“3小时行驶240千米,超速了吗?”这里主要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判断、交流,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判断。引导学生计算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再通过计算自行车、飞机、宇宙飞船的平均速度,让学生比较“千米/小时”、“千米/分”、“千米/秒”三个单位,自主小结出“速度表示每小时、每分钟、每秒钟行走的千米数”。
2、延展:学生了解“速度”之后,引导学生进入生活实际,“闪电和打雷”和“赛场上鸣枪起跑”的场景,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有数学问题的存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是有用的。
3、提炼: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炼出三个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这样的学习顺其自然。
4、练习:用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计算南通到北京的时间”、一个是“计算家到学校的距离”。在呈现这些题目时,变化了形式,如:计算“南通到北京的时间”,一开始学生发现不能计算,缺少已知条件,再经过思考,发现了缺少“路程”和“速度”两个已知条件,这样的过程比简单列式计算更加能使学生掌握运用今天所学的数量关系,接下来根据老师提供的距离和三种工具行驶的速度计算时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可以渗透根据条件优选方案的数学思想。
5、拓展:从形成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到单价×数量=总价、每盘苹果数×盘数=苹果总数,这种“一乘二除”的形式学生是比较熟悉的,将今天学习的新知与旧知练习,更能将数学知识形成一个系统,就如“乘法是个筐,好多东西里面装”。
整个教学环节,重在引导学生估计、猜测与尝试,并通过线段图直观辅助理解,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由此进一步的培养了学生探索的精神、探究能力以及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速度”这个难点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速度的概念,总结出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建立这个数学模型,从而突出本课重点和难点。通过举例体验速度,让学生体验“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本节课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还不够明显,学生归纳数量关系的时候放手不够,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也没有得到激发,值得我继续反思和研究。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13今天教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行程类问题,整个教与学的过程还算顺利,首先学生的预习作业完成得很好,能正确列表整理信息,可能由于平时教师有话线段图分析题目的习惯,以前有的题目他们也曾画图解决过一些应用题,尤其是思考题,有的同学可能是平时的耳濡目染,所以画线段图基本没有多少问题,有的也只是细节上的,如少标注运动方向,或没有把相对应的路程按时间分段等,于是在指导画线段图上我花的时间并不多,原先在上课前我去找过同规老师曾做过的行程类课件,想把直线相向行走、相背行走、追击问题,环形相背行走、及追击行走等演示给学生看以加强学生对行程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可惜没找到,于是上课前在发现线段图的画画不成问题后,我在可始增加了让学生演示各种行走放式及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上,在学生演示,学生描述行走方向、数量关系中学生能把课中涉及到的直线相对、相背及环形相背行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理解清楚了。应该数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1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别是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一直以来是大家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本 节课研究的是行程问题,课本教材上只安排了一道例题(相遇问题),我先让学生一起回顾了行程问题的基本知识及类型,追击问题和相遇问题。然后讲课本P20 例3,和P21做一做。然后进行课本P21练习,这三个题同时进行,让学生黑板板演,小组讨论,然后对学案P18,3,4进行了练习。
分析寻找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一种是画图分析,另一种是列表分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寻找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学生在这样的思路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
反思本节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把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同时教学生如何读题,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如何抓住关键的语句,如何寻找等腰关系等。
但 是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于太注重启发引导,始终在担心课程的进度,不敢放手让学生活动和交流,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而是直接告诉他们追击问题和 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使他们没有机会进行自主探索。而是一味地引导、启发,虽然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也能自己解决问题,但如果让他们自己分析,相互探讨,哪 怕是错了再进行纠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牢固。
文档为doc格式